logologo
  • 首页
  • 服务领域
  • 律师团队
  • 新闻、案例与评论
    • 华一荣誉
    • 华一案例
    • 法律评论
    • 媒体采访
  • 关于华一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服务领域
  • 律师团队
  • 新闻、案例与评论
    • 华一荣誉
    • 华一案例
    • 法律评论
    • 媒体采访
  • 关于华一
  • 联系我们
logologo
  • 首页
  • 服务领域
  • 律师团队
  • 新闻、案例与评论
    • 华一荣誉
    • 华一案例
    • 法律评论
    • 媒体采访
  • 关于华一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服务领域
  • 律师团队
  • 新闻、案例与评论
    • 华一荣誉
    • 华一案例
    • 法律评论
    • 媒体采访
  • 关于华一
  • 联系我们
2019年2月25日 by 华一

从付林案、褚健案看能抓不能放的司法梗阻

作者:金宏伟  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

两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2月7日,中控科技的褚健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控推出工业操作系统OS,可以使企业所有设备,无论是动设备还是静设备,无论 是机电仪控,还是生产数据、原材料数据、化验室数据,销售数据等,都能够在一个平台上集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 和企业效率等 。

这个当年被举报涉贪几千万,传闻要把牢底坐穿的人,甫一恢复自由,就做出了这样华丽的转身。

事实上,中控不仅仅是一个做企业产品的。国防装备、石油石化、核电、电网、高铁、三峡大坝等很多场合要需要中控的“工业大脑”。中控的出现打破了国内DCS系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状况。因其重要性,中控被商务部列为禁止被外资收购的公司。

然 而就是这样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的企业,其灵魂人物褚健却莫名其妙地被抓了。褚健案自2014年肇始,历时三夏四冬,五次延期,最后以实报实销的三年三个月有 期徒刑尴尬落幕。熟悉中国司法的人都知道,“实报实销”其实就是一种中国式无罪。查不下去,也不想认错放人,于是就关多久便判多久。办案人员不会被追责, 举报者不会被认定诬告陷害,国外的垄断公司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只可怜了中控和褚健白白浪费了三年,中国的国家安全也白白等了三年。

与褚健类似的,就是引起我注意的第二则新闻——华北气荒。

中 国富煤少油贫气,这是不以人为意志转移的基本资源禀赋。在这种资源禀赋下,强行煤改气所带来的华北气荒,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操之过急。就算是慢慢来,把所 有的燃气设备都铺设好,大面积地燃气取暖依然是违背客观自然条件的,依然是极度挥霍资源的,表面上换来了蓝天,却要付出了生产、储备、输送等一连串的衍生 耗费。更重要的是,强行大面积使用我国本就并不充裕的天然气,这也是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的。

当 然,现在有研究认为,中国有大量的页岩气。如成功开采,就能改变贫气现状。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未来毕竟是未来。当下能不让华北寒心的,其实还是烧 煤。而且,我们眼前就有既能温暖民心,又能保卫蓝天的燃煤技术。山西大同使用了这项技术,三两年的时间就从空气质量垫底的“煤都黑”转变成了整个北方都排 名靠前的“大同蓝”。

我们何必非要煤改气,以至于小学生们只能到院子里晒太阳写作业,冷了就靠跑步取暖呢?

只是可惜,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清华大学付林教授,也被抓了一年多了。

与褚健案类似,付林案同样是有人举报付林侵占清华大学利益。但讽刺的是,“受害人”清华大学自己站出来公开说:“我没损失啊”。

我 没看过付林案的案卷,所以不敢说付林绝对无罪。但我做了这么多年律师,一点行规还是懂的。一个案子,久拖不决,有人举报,受害人却自认没损失。这样的案 子,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不是付林的辩护人,所以无意从细节上做证据分析。我想说的是褚健案、付林案中所反映出来的“司法梗阻”。

褚健案被举报涉案几千万,最后尴尬判三年三个月,那么当年的举报人,他的举报证据是怎么来的?办案人员那么长时间找不到褚健的“几千万”,为什么不对自己的立案产生怀疑?为什么不能把褚健先取保,让褚健带着他的中控继续为国家安全去抗衡国外技术垄断企业?

付林案也是这样。据媒体报道,某企业因合作生隙而报案(见《财经》杂志:《从科研能手到贪污嫌犯,一位清华教授如何跌入产权旋涡》),这让案件从开始就蒙上了因怨求刑的面纱。立案后,抓人一年多,不判不放,进退无据。

美国历经二战而一跃成为科技大国,不是仅仅因为贩卖武器,更重要的原因是吸纳了大量的德国科技人员。我国历有“火线不杀将”,以求最大限度团结人力。而对国家科技有重大贡献可以减刑,这也是现实法条。如果一个明确有罪的人,国家都要让他早点回归科研。那么举重以明轻,在如今雾霾爆表,气荒寒心的窘状下,为什么不能让付林取保出来?就算为了蓝天、为了人民的呼吸、为了群众的取暖,怎么就不能让付林先回到工作中呢?

我国取保率低,众所周知。以至于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如今羁押成了一种破案手段,以长期失去自由来迫使嫌疑人提供口供。这种羁押换口供的办案方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好抓不好放,一旦案件陷入僵局,往往就成了上不上下不下的各方博弈,最终平衡出一种中国式无罪(错案考评和追责,以及办案机关的面子,也是中国式无罪的重要原因)。

这两年,防范冤假错案的文件出了一个又一个。但在我看来,如果真想防范冤假错案,最应该做的就是以取保为原则,不要拿羁押来逼口供,不要拿实报实销来回避追责。取保是“无罪推定”的最基本程序要求。无此,其他都是空谈。

《监察法》下的困难和机会前一篇
法治的细节︱为什么维权最后总沦为敲诈勒索下一篇
  • 华一荣誉
  • 华一案例
  • 法律评论
  • 媒体采访

标签

儿童福利 公益法 刑事合规 刑事诉讼 刑事辩护 司法改革 合规 商法 土地法 房地产 房地产税 新闻法 死刑 监察法 竞争法 网络法 行政法 行政诉讼 贸易 集资

首页
服务领域
律师团队
关于华一


新闻发布
经典案例
律师文摘
媒体采访

支持


加盟华一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住邦2000
四号楼307室,100025
Phone: 010 8586917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782号       京ICP备20014563号-1